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陵文典黄帝研究卷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再说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

方令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写道,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。然而,并未写明或弄清黄帝崩,为什么要葬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呢。
  我以为原因有三。
  其一,与黄帝生平有关。黄帝生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脚下、水之滨的一个部落酋长之家,且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。
  据地质、地理学家的研究表明,黄帝生活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,当时,我国北方人大部分居住在黄河支流的二级台阶上。黄帝一生主要活动范围就在以黄陵县为中心的陕北黄土高原。截至目前在黄帝的主要活动区——古代中部桥山即今陕西黄陵地区,共发现41处新石器遗址,尤其是黄陵县城北桥山之上及其周围,黄帝时代的陶器文化随手可得,仰韶文化遗址甚为丰富。
  在黄帝时代,陕西黄土高原是一片辽阔的黄土塬,到处分布着深厚的黄土,宽广平坦的肥沃土地和迂回盘绕的河流,清新多样的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,的确是原始社会人们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。
  据史学家研究表明,黄帝出生、成长并生活于桥山一带。《史记》云:“黄帝者,少典之子。”少典一族原居住在桥山,即今陕北黄陵一带;又《国语》云:“昔少典,娶于有蟜氏,生黄帝。”有蟜氏一族居住在子午岭,即今陕甘交界处的黄陵西部一带。黄帝生而神明,被众推举为以桥山为中心的“桥国”部落联盟首领,适逢神农氏世衰,“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来宾从,凡五十二战,而天下大服”,以致将疆域拓展到“东至于海”“西至于崆峒”“南至于江”“北邑于涿鹿之阿”。又“治五气,艺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”,从而,缔造了伟大的华夏民族。“华”就文化而言,文化博大精深谓之“华”;“夏”就地域而言,地域广阔无垠谓之“夏”。然而,国都建于桥山即今黄陵县却始终未有变化。
  自古有言,“山河永固,桥沮相连”。“桥”即桥山,“沮”即沮水。说来也怪,沮河亦发源于子午岭,与桥山相伴相随自西北往东南流去直奔黄河,途径黄陵县城三绕桥陵而过。“沮”在古章中,与“姬”字读音近而通之。因此,沮水亦即姬水。《资治通鉴·外记》说,黄帝“长于水,改姓姬”。“沮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含意为“祖先之河”。有人说,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沮水。又是黄河的母亲,那么,“沮”字应解释为“外祖母之河”。诚然,是沮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。
  古人非常重视和讲究“叶落归根”的自然法则,生在何处,必葬在何处。否则为野鬼孤魂,哀莫大焉。
  其二,与黄帝的德命有关。从阴阳五行学来看,五德始终说,以土、木、金、火、水为序,土为首。“天将降大任”于轩辕,使其开五帝之先河,故付其土德命,而土色黄,故称黄帝。黄土高原之桥山土既为黄色之土,土德土命之人生于黄土地,死后又葬入黄土中,可谓天人合一。
  又五行居位而言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金居西,木居东,水居北,火居南,而唯独土居中。古人认为宇宙以地球为中心,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转动;地球以中国为中心,故称“中国”;中国以陕西为中心,而陕西则以黄陵为中心,故称黄陵为“中部”,号“天心地胆”。即黄陵为陕西之中部,中国之中部,地球之中心,宇宙之中部。黄帝得土德之瑞,生于黄陵,死后应葬于黄陵。否则,葬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会犯“克”,克“运”又克“命”。河北“水”、甘肃“金”不可,河南、山东“木”尤为不可。木克土,东方“木”为土德之人第一大忌。
  其三,与桥山风水有关,此处风水独佳。俗彦曰:“富贵出于门,子孙出于坟”,足见先人坟地风水对后人影响之深远、之重大。
  从风水地貌学来看,桥山为子午岭一支脉,子午岭自西北往东南延伸分出一支即桥山,而子午岭又为昆仑山一支脉,西北往东南延伸。1992年7月11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题为《黄帝陵风水轴线》一文,文章说,“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,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的一条连线,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的建造,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。”这条连线是西北—东南走向。就是说,黄帝陵墓冢方向是坐西北面东南,而这一坐向有别于其他古代帝王坟墓坐北面南,或坐西面东的走向。桥陵的坐向恰恰与桥山、子午岭、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。“天倾西北,地不满东南”,黄帝头枕西北巍巍昆仑,脚蹬东南浩浩江河,右揽西方游牧儿女,左抱东土农耕子孙。真是荫及万代,惠被八方。
  1940年,陈嘉庚先生率“南洋华侨慰问团”赴延安途经黄陵,一进城,便“遥见山坡树木茂盛,风光异于其他诸山”。谒陵后,陈先生对黄帝陵之“风水”颇为赞赏,讲到:“由桥陵观之,岂三代以上黄帝时代,便有笃信风水者,不然如桥陵后方有高山起伏形势,其左右前后处处有水流怀抱,近代迷信风水者所言之吉地,诚无出其右者。”信哉,斯言。
  马克思说:“金银不是天然的货币,但货币天然只能是金银。”基于以上分析,黄帝只能葬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。
  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,桥陵绝非衣冠冢。
  据《史记》记载,汉武帝元封元年,即前110年,帝“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,还,祭黄帝冢桥山,释兵须如。”很明显,“祭黄帝冢桥山”,而不是祭黄帝衣冠冢于桥山。况且,汉武帝祭桥陵有其重大的政治目的,不可能率大军远道而来只为祭祀衣冠冢。
  汉武帝缘何致祭黄帝于桥山呢?其一曰光宗耀祖;其二曰祭奠先祖。光宗耀祖以夸功,祭奠先祖以祈庇护。
  汉初,匈奴气势甚张。高皇帝七年,“上居晋阳,悉兵32万北逐之。帝先至平城,兵未尽至。冒顿纵精兵40万骑,围帝于白登7日,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。”又载,孝皇帝三年,“以宗室女为公主,嫁匈奴冒顿单于。是时,冒顿方强,为书,使使遗高后,辞极亵蛮”。前140年,刘彻即位,是为武帝,年17,誓报高帝白登之仇,雪帝后遗书之辱。厉兵秣马30秋,南征北战,威震四海。元封元年,即前110年冬,下诏曰:“南越、东突、咸伏其辜;西蛮、北夷,颇未辑睦。朕将巡边陲,择兵振旅,躬秉武节,亲率师焉。”乃行,自云阳北历上郡、西河、五原,出长城,北登单于台,至朔方,临北河,遣使者告单于曰:“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。单于能战,天子自将待边;不能,亟来臣服,何但亡匿漠北寒苦之地为。”匈奴大慑,终不敢出。上乃还,祭黄帝。祭先祖以夸己功。
  祭祀活动自古于国即为大事,有祭天地、祭鬼神、祭祖先三项内容。而以祭祖先最为自然、普遍。通过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祈国泰民安。秦灵公,曾作“吴阳上畤”,专祭黄帝。刘邦立为沛公时,曾“祠黄帝”。汉初于桥山创建了黄帝庙,作为一代枭雄的汉武帝为开千秋伟业,很有必要亲临桥陵致祭一番。
  然而,到哪儿去祭祀呢,黄帝陵究竟在哪里?当时,“百家言黄帝,其文不雅训”。作为大史学家、汉武帝史官的司马迁历史地肩负起了考究黄帝陵的重任。司马迁查阅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,却粗取精,去伪存真,并亲历今黄帝陵县考察了桥山黄帝的陵寝,最后才得出结论,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。
  桥陵衣冠冢说,从何谈起?
  桥陵衣冠冢说,还是始于那个汉武帝。祭陵时,武帝忽有所悟,急问曰:“吾闻黄帝不死,今有冢何也?”群臣没敢对,黄帝为什么不死呢?“上信道,谁敢言死。”刘彻笃信于道。汉初,黄老之道盛行,文景二帝治道发于自然,无为而治。加之,太黄窦太后又酷好黄老言,更兼武帝生性乐道喜仙。还远在前134年,帝23岁那年,既“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”。黄老之学,以黄帝为“开山祖师”道家统称得道者为祖,如“彭祖”“吕祖”“马祖”等,而唯独尊黄帝为“初祖”。汉武帝对可谓“敬仰有加”,确实,至此,谁敢说黄帝死了呢?时有方士公孙卿乘机蛊惑、曲意迎和曰:“黄帝已仙升天,群臣思慕,葬其衣冠”。上叹曰:“吾后升天,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?”由是,桥陵衣冠冢之说传遍天下。试想,若桥陵衣冠冢之说成立,那今日茂陵不也就成了汉武帝的衣冠冢了吗?
  选自《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刊》 2004年第1期
  

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/《黄陵文典》编纂委员会编.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8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